影評《幸福路上》---主題不明確

很悶

推薦指數: ★☆☆☆☆

我是在Google Play上看的,語言沒有問題,幾乎都是國語、台語和一點英文,所以沒字幕不會造成任何影響。

這部片有一個很致命的缺點,就是不知道要表達什麼,這幾乎是所有國片的問題,觀眾看不出來導演或者編劇要說什麼。之前不知道在哪裡看到,台灣很多編劇都會把自身的經歷(感覺?)寫成劇本,將自己化身成為主角,但是影視拍出來就是商品,就是要賺錢,太過自我根本賺不了錢,我認為《幸福路上》有這個問題。
故事在演女主角林淑琪的一生,劇情就是這麼簡單,中間穿插一些林淑琪的幻想(或者說是想像力),但以我的個性,它有一個我很討厭的點,就是不段的回頭看過去,總是對於自己的選擇感到後悔,《幸福路上》第二個讓人覺得煩的地方,女主角不斷的猶豫,不斷的後悔,不斷的回憶。
第三個問題通常也是國片的問題,台灣的導演喜歡幫大家定義他們的定義,以《幸福路上》來說,它開宗明義定義導演對於幸福的定義,就是吃飽喝飽,可是,這樣的幸福是你的幸福嗎? 至少對於我來說,幸福還得加上財富,沒錢的幸福是很可憐,多的是身體健康卻很窮的人,我不認為會有人覺得窮很幸福,台灣導演有些過於想像中美好,譬如最近很多演黑道的電影,台灣還在演黑道重情重義,那是早期的香港古惑仔在演的,你身邊的黑道會跟你重情重義嗎? 太脫離現實,我不喜歡這種扭曲是非價值觀的電影,我也不喜歡導演太過於活在自己的美好,這是電影,不是偶像劇,觀眾要花錢進戲院,不是想看到導演在闡述無病呻吟的故事。

這部片讓人感覺很悶,如同我說的,在看的時候會有一種「你到底想要表達什麼?」,看Marvel英雄片,它有一個簡單明確的主題-「拯救世界」,主角有各式各樣的異能,最後都會以自身能力拯救世界,而且大多數人對於正義有通解,英雄不會隨便殺人,英雄不能犯罪,英雄要拯救世界,這幾乎可以算是普世價值,但幸福不是,隨便問每一個人大家對於幸福的定義都不一樣,它很虛幻,每個年紀對於幸福的定義也不一樣,幸福會因為各式各樣的因素而不同,所以這是很困難被大家認同,至少我就跟《幸福路上》不同步,我想起Reese Witherspoon 主演的《Wild》(中文片名《那時候,我只剩下勇敢》),女主角失去母親,過於傷心,以及破碎的家庭讓她承受不了,然後獨自一人背上行李長途旅行,勇氣的定義大家也都不一樣,《Wild》想要表達的勇氣是容易被觀眾接受的;而《幸福路上》的幸福卻是飄飄然,至少我不認為三十歲以後的大人會認同,因為我們經歷的事情多了,想要的東西多了,現實多了,吃飽喝飽已經不足以支撐起幸福。
至於有些人說《幸福路上》有濃濃的政治味,我個人不認同,本片從1980年描述起,它經歷的事件是故事的一部分,卻不是重點,至少我沒看到編劇對於政治的地方有個人的見解,既然它只是在描述女主角林淑琪經歷的事件,就不算是政治片,難道只要電影演到總統就算政治片嗎? 也太奇怪了。

《幸福路上》不會紅,其實我認為是理所當然,它的觀眾客群實在太過於局限,1990年以後的小孩完全沒經歷過電影中的世界,你覺得他們會進戲院看嗎? 我是1980年尾端的,我也僅僅是經歷過一點點,小學我也是穿林淑琪穿的國小制服呢! 這倒是讓我滿懷念的,但也只是這樣,也許我有經歷過什麼什麼遊行改革,但我也都記不清楚了,很多小時候的事,已經想不起來。
而我最不喜歡的一點,是林淑琪對於自己的決定總是不知所云,林淑琪考上北一女,父母對於她的期望是當醫生或律師,但她卻毅然決填文組,想走自己的路,卻是一條不知道未來在哪的路,大學畢業以後就失業,畢業後難找到工作,後來到報社當記者卻又不夠錢照顧父母,再之後到美國工作認識她先生,又離婚懷孕回到父母家,看的出來嗎? 這犯了影視大忌,過於真實的電影,惹人討厭,我看了這麼多電影,所有真人真事翻拍的電影都是經過改編,跟"真實故事"通常扯不上邊,譬如《The Blind Side》(中文片名《攻其不備》),主軸領養的部分是真實的,但故事的起承轉合跟現實不全然相同;譬如《The Greatest Showman》(中文片名《大娛樂家》),馬戲團對待動物的慘忍也總有耳聞,不是電影演得那麼歡樂。總而言之,電影拍了就是要賣錢,不是真的要拍誰誰誰的過去,因為通常很無聊也不勵志,《幸福路上》林淑琪的人生,就像是你跟我甚至是某某朋友的人生,看了很無力,也感覺充滿失敗,結局林淑懷孕帶了小孩回到娘家,這真的是幸福嗎?...我不知道!

Comments

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