書評《刻意練習》---當天生的基因優勢不再,如何說服失敗的自己?

英文書名《Peak: Secrets from the New Science of Expertise》



整體來說,這本書很有意思,爸爸媽媽要看,也許你能得到一點養育小孩的想法;社會人士要看,也許你能發現自己的可能性;退休人士嘛...不適合這類族群。65歲以下的人都應該買一本來看,必定能獲得些什麼。

我的《階級世代》還沒看完,不然應該說一口養育小孩的論點,但是我不寫,我沒興趣管別人家小孩怎麼養(我也沒資格教人,自己都沒生小孩),不知道在哪裡看到的一段話(大致上是說)「教育,是父母的責任,其他人只要疼愛就好」,加上又看了港劇《家好月圓》,外加人生經驗,我很明白一件事「不告訴對方缺點就是最大的報復」,因為時間會幫你報仇,因為因果報應總會來的,All you need to do is wait. 然後讓自己每天都在進步,這樣,就能贏在終點。

《刻意練習》我比較喜歡英文書名「從新科學角度去挖掘成為專家的秘密」(請自己意會最好的翻譯),這本書用了很多研究例子去證明「天才也需要努力,天才比任何人都更努力,而且,沒有天才」,沒有天才這句話是我自己加的,作者沒有明確說出,但看完就是有這樣感覺。
《刻意練習》我很早就有聽過它,我最喜歡的Youtuber冏星人也分享過,啾啾鞋也說過,但就是很難引起我的興趣,影片時間太短,他們都把書講的很難看,有點過於說教意味,巴拉巴拉地說成為專家應該怎樣怎樣,我是在一個關於財經的臉書看到對方分享,加上有其它要買的書,就一起買下來看,當然我心中有很大疑問為什麼財經的粉絲頁會推薦跟財經無關的書,然後想說此書最薄,又最不具專業性質,先看它,我花了一個星期看完(頁數不多,我看比較慢,加上又分心),裡面的研究例子寫得好有意思,不是心理喊話,是實在的科學研究,去證明沒有天才,唯有正確的努力罷了。
前面有很多章節在寫研究,後三分之一才會明白告訴讀者該怎麼做, 最後批評一下一萬小時,不無道理,《刻意練習》並沒有明確說出成為專家需要多久時間,有研究顯示不需要到一萬小時,也有研究顯示必須超過一萬小時,甚至更多,但可以確定的是,沒有天生的基因可以讓人不用練習就成為專家,或者可以較少練習就成為專家,簡單地說,沒有音樂天才基因,沒有運動天才基因,他們都必須比別人付出更多努力,而且必須是正確的練習,否則也只是空轉。
有個缺點是,裡面大量舉例運動家、音樂家、西洋棋、背數,一點作家,那就會問其他領域呢? 這是這本書的缺點,像我就想知道財經專家,企業家等等 ,可能受限研究對象,很難看到更多其他領域的分析,我認為《刻意練習》適合所有領域,大概念都是通的,自己意會,畢竟一本書才二百多台幣,要人寫一堆研究好像不太划算。
正好PTT Salary版最近有一篇非常紅的文章(按這裡),可以驗證《刻意練習》,不是打廣告,細究下去就跟本書的論點是一樣的,為什麼我說社會人士要看,因為人真的沒有極限,任何時候都有改變的機會,但是你得熬過去,很多人熬不過去是因為有其他事務要承擔,趁著自己還沒有更多責任,努力一點吧! 又要再說一次Mark在哈佛的演講,他說自己很慶幸在創業期間沒有負債、沒有家庭、沒有經濟壓力,所以單就"創業"這件事,它是有時效性,單看能力,它不被限制。
至於為何推薦給爸媽看的原因,裡面有說到年紀越小就開始練習,確實會比較容易成為專家,某一個年齡層是關鍵,也有算出培養運動小孩的大概費用,請自己去看書,別人寫的心血我也不能全都爆出來,反正我看完大致上對培養小孩是有一點概念,也有些心理建設要為孩子花多少錢。再說一遍,你想你的孩子成龍成鳳,就是得培養,就是得花錢,人沒有一種叫天才的基因,放任孩子有個"愉快的童年",就別抱怨孩子沒有成就,因為任何領域,都需要花大量時間練習,沒有任何一個人特別。注意,作者有寫到自閉兒,也是很有意思,點出原因,跟我們既定的印象不同。然後,你就會問「那不就又回到家庭背景,有錢的人才可以給孩子更好」,作者回答出跟我一樣的想法,網路能幫你,書能幫你,這就是我們閱讀、善用語言的原因。

提醒一點,只有技術也無法成功,可以看電影《I, Tonya》(台灣片名:《老娘是譚雅》),還滿有趣的故事,我應該會去看,正因為人生很難,才顯得成功的可貴。
最後,我還是要說念書、閱讀是吸收知識的捷徑,我們與成功(專業)人士最近的距離就是書本的距離,要跟巴菲特吃一頓飯要幾百萬,買一本書只要幾百塊,所以閱讀總是有好處的,只是不可能像武俠小說得到一本心經,念幾句話突然有蓋世神功,又回到本書《刻意練習》,需要很多失敗變成經驗,再改進成為專家,這個過程很長,很多人熬不到,而這就是人生。
如果你對於失敗感到沮喪,對於未來感到難過,去看《Meet The Robinsons》(中譯:《未來小子》), 一直看,一直看,每個想放棄的瞬間都拿出來看,會獲得勇氣,那個夢想藍圖中的未來,都在不放棄之後。

Comments

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