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《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》---孩子,我都是為你好啊!
爸媽,我好恨你們!
推薦指數: ★★★★☆
我現在只要看到"高中生"就很反感,不知道為什麼我三十幾歲了還得看高中生的題材,整個台灣編劇、導演對高中生到底是有多大的興趣? 我們能拍一些關於"大人"的事嗎?
《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》一開始我不知道它,在新聞上看到它登上Netflix的熱播才知道的,滿有意思。從片名就能知道它應該是跟父母有關,看了預告後,主題其實就是父母與子女的教育問題,先說一個題外話,它的片名就取得很好,契合影片的主題,牢牢將觀眾困在這幾個字裡面,我之前有說片名最好維持四個字以內,但是有例外,這一部片就是例外。
升學主義為什麼遲遲無法斷絕? 五零年代、六零年代,到千禧世代、九零後,為什麼升學主義仍然根深蒂固? 五、六零年代的老人,現在也差不多七、八十歲了,千禧世代的年輕人逐漸主宰未來,即將成為父母,為什麼升學主義還是存在?
我對教育題材是滿有興趣,過幾年也許我會成為家長,我就像影片中的家長一樣,會push我的孩子,希望他們成龍成鳳,希望他們事業有成,婚姻美滿,生個健康孩子,繼續培養菁英,而做這些的目的是為了脫貧,因為人的慾望無窮,想好還要再好,至少我對未來生活的期望是這樣的。但,這是錯的嗎?
我不太明白,年輕人要的"自由",是什麼? 我依然記得高中念書的時候,我覺得很痛苦,每天都像是在監獄裡面,我不懂,出去讓我透口氣,讓我走出校門買點東西,再回來上課,為什麼不行? 我是學生,卻更像是犯人....我懂那種感覺,可是當我長大了,我卻有那麼一點點覺得父母沒有好好栽培,他們應該付出更多在教育上,說的好聽是自由,講白了是放任,讓我現在走得很辛苦。《刻意練習》說找對方法,加強練習與改進,是可以將某個既能變專精,問題是,You have to keep longer. Do not give up. 很多人太容易放棄,甚至連努力都沒有就說「讀書沒有用」、「學歷沒有用」。
孩子們,你需要的是怎樣的父母? 你承擔得起你的未來嗎? 多數人不行,多數人不知道他們想要什麼,夢想...更像是逃避升學壓力的藉口。快樂、笑容、無憂無慮、戀愛、惡作劇、像父母的朋友等等,你們在追尋一個簡單且無憂無慮的生活,可是這些仰賴的是龐大的金錢支撐,只有有錢人才有這樣的生活,而且是很有錢的人,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並沒有這樣的財富去支撐,讀書,是唯一直線脫貧的方式,已經沒有比念書更簡單的方式了,其他的方法都需要時間累積。So what kind of parents do you want? Because I don't know. 犧牲年輕人應該需要的努力,去換取短暫的快樂,值得嗎? 未來這個世界多麼殘酷,多麼令人疲憊,Do you know that?
為什麼升學主義還在? 當過小孩,長大進入社會,再成為父母,我們終於明白念書的重要性,我們希望自己的小孩人生路可以輕鬆一點,所以找了一條直線的路給他們走,可是,就像是影片說的,一種教育方法並不適合所有人,到底該怎麼做才是對的?
我不知道。
推薦給大家,是一部孩子控訴父母的影集,How do you think if you are a parent? 平安健康長大就夠了嗎? 顯然對於大部人,是不夠的,還得要有錢!
PS: 我忘了說,這是台劇,多多支持! 很有意思的題材。
2018.07.26 更新
我每天只能看一集,題材很沉重。
《茉莉的最後一天》---以愛為名的綁架
『她掀開衣服看到這些傷痕,她可能會嚇一跳,可能會很難過,可能會跟我道歉說「茉莉對不起,對不起」』
爸媽,你以為你已經盡力當個好父母,其實,你是個爛父母。
孩子,你得再給父母一次機會,吵架也好,離家出走也好,你得給父母一次機會,一次改過的機會,每個人都該擁有的一次機會。
我很有可能將來也會這麼crazy,現在要看電視以示警惕。
「如果當初不要生你,我就是什麼什麼...」,若有這種想法,那就不要生小孩,等到有一天能全心全意為孩子付出時,再生小孩,Because you are not ready. 很多人都說父母是無法準備,但是我覺得應該要準備,準備財富,準備生孩子,準備心態,準備好所有事再來生孩子。有發現父母最大的不滿足是,他們將"賺錢"這件事移駕到孩子身上,他們因為孩子犧牲掉賺錢的機會,將這個機會移轉到孩子身上,所以一直迫使孩子要有高學歷、高成就,這背後的原因講難聽一點,就是想讓孩子成為賺錢機器,好彌補他們不能享受有錢生活的日子,這是無私的愛嗎?...不是!
如果大人錯了,偏執地做錯了,孩子得給大人一次機會,一次改過的機會,給他說「抱歉」的機會,用生命去懲罰一個人,太讓人難以承受。
我希望我的父母可以問問我今天在學校過的怎麼樣...問問我今天開不開心...聽聽我今天的生活...不要只告訴我社會的難處,多讓我看見社會的溫暖...不要只問我今天念書念的怎麼樣...在我疲憊的時候,陪我聽音樂,看電視,打電動...
接下來說一些覺得演戲不太好的地方,本集片尾茉莉說的話,我覺得有點無力,應該改成「媽咪,對不起,可是,我好恨你」,茉莉媽媽回「茉莉,對不起,媽對不起你,我只是愛你啊!」,要就狠一點,達到孩子對母親的控訴,但是劇本寫得有點弱。還有一個大重點,魏如萱演得好爛,我在看的時候就想,這到底是哪一國精神科醫生會這樣跟病人說話? 你這是在診治病人嗎? 而且死人是否還保有隱私權,這點我很疑惑,再者,高中生的監護人是父母,他要調精神科資料法律上是行得通的(應該吧...),邏輯拿出來用!!! 不要寫這種劇情,讓人很不爽。魏如萱一點都不像精神科醫生,她是演員,演技爛到我知道她是演的,為什麼要找她演戲? 藝人不看精神科的嗎? 精神科醫生這樣跟自己說話,憂鬱症不馬上發作? 之所以是精神科,代表病人的情緒需要發洩,醫生的最大的功用是傾聽,而不是刺激。概念很好,要說到好看嘛...以現在台劇的水準,本片算是不錯,放眼全球,我是覺得中間偏下,《13 Reasons Why》有點相似,它是校園霸凌,《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》是家庭霸凌。忘了說,我不懂為什麼最後要放孩子出生的場面,我很困惑,茉莉是因為流產所以自殺嗎? 還google一下,好像不是我想得這樣,這跟劇情超級不銜接,導演想要達....?
推薦指數: ★★★★☆
我現在只要看到"高中生"就很反感,不知道為什麼我三十幾歲了還得看高中生的題材,整個台灣編劇、導演對高中生到底是有多大的興趣? 我們能拍一些關於"大人"的事嗎?
《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》一開始我不知道它,在新聞上看到它登上Netflix的熱播才知道的,滿有意思。從片名就能知道它應該是跟父母有關,看了預告後,主題其實就是父母與子女的教育問題,先說一個題外話,它的片名就取得很好,契合影片的主題,牢牢將觀眾困在這幾個字裡面,我之前有說片名最好維持四個字以內,但是有例外,這一部片就是例外。
升學主義為什麼遲遲無法斷絕? 五零年代、六零年代,到千禧世代、九零後,為什麼升學主義仍然根深蒂固? 五、六零年代的老人,現在也差不多七、八十歲了,千禧世代的年輕人逐漸主宰未來,即將成為父母,為什麼升學主義還是存在?
我對教育題材是滿有興趣,過幾年也許我會成為家長,我就像影片中的家長一樣,會push我的孩子,希望他們成龍成鳳,希望他們事業有成,婚姻美滿,生個健康孩子,繼續培養菁英,而做這些的目的是為了脫貧,因為人的慾望無窮,想好還要再好,至少我對未來生活的期望是這樣的。但,這是錯的嗎?
我不太明白,年輕人要的"自由",是什麼? 我依然記得高中念書的時候,我覺得很痛苦,每天都像是在監獄裡面,我不懂,出去讓我透口氣,讓我走出校門買點東西,再回來上課,為什麼不行? 我是學生,卻更像是犯人....我懂那種感覺,可是當我長大了,我卻有那麼一點點覺得父母沒有好好栽培,他們應該付出更多在教育上,說的好聽是自由,講白了是放任,讓我現在走得很辛苦。《刻意練習》說找對方法,加強練習與改進,是可以將某個既能變專精,問題是,You have to keep longer. Do not give up. 很多人太容易放棄,甚至連努力都沒有就說「讀書沒有用」、「學歷沒有用」。
孩子們,你需要的是怎樣的父母? 你承擔得起你的未來嗎? 多數人不行,多數人不知道他們想要什麼,夢想...更像是逃避升學壓力的藉口。快樂、笑容、無憂無慮、戀愛、惡作劇、像父母的朋友等等,你們在追尋一個簡單且無憂無慮的生活,可是這些仰賴的是龐大的金錢支撐,只有有錢人才有這樣的生活,而且是很有錢的人,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並沒有這樣的財富去支撐,讀書,是唯一直線脫貧的方式,已經沒有比念書更簡單的方式了,其他的方法都需要時間累積。So what kind of parents do you want? Because I don't know. 犧牲年輕人應該需要的努力,去換取短暫的快樂,值得嗎? 未來這個世界多麼殘酷,多麼令人疲憊,Do you know that?
為什麼升學主義還在? 當過小孩,長大進入社會,再成為父母,我們終於明白念書的重要性,我們希望自己的小孩人生路可以輕鬆一點,所以找了一條直線的路給他們走,可是,就像是影片說的,一種教育方法並不適合所有人,到底該怎麼做才是對的?
我不知道。
推薦給大家,是一部孩子控訴父母的影集,How do you think if you are a parent? 平安健康長大就夠了嗎? 顯然對於大部人,是不夠的,還得要有錢!
PS: 我忘了說,這是台劇,多多支持! 很有意思的題材。
2018.07.26 更新
我每天只能看一集,題材很沉重。
《茉莉的最後一天》---以愛為名的綁架
『她掀開衣服看到這些傷痕,她可能會嚇一跳,可能會很難過,可能會跟我道歉說「茉莉對不起,對不起」』
爸媽,你以為你已經盡力當個好父母,其實,你是個爛父母。
孩子,你得再給父母一次機會,吵架也好,離家出走也好,你得給父母一次機會,一次改過的機會,每個人都該擁有的一次機會。
我很有可能將來也會這麼crazy,現在要看電視以示警惕。
「如果當初不要生你,我就是什麼什麼...」,若有這種想法,那就不要生小孩,等到有一天能全心全意為孩子付出時,再生小孩,Because you are not ready. 很多人都說父母是無法準備,但是我覺得應該要準備,準備財富,準備生孩子,準備心態,準備好所有事再來生孩子。有發現父母最大的不滿足是,他們將"賺錢"這件事移駕到孩子身上,他們因為孩子犧牲掉賺錢的機會,將這個機會移轉到孩子身上,所以一直迫使孩子要有高學歷、高成就,這背後的原因講難聽一點,就是想讓孩子成為賺錢機器,好彌補他們不能享受有錢生活的日子,這是無私的愛嗎?...不是!
如果大人錯了,偏執地做錯了,孩子得給大人一次機會,一次改過的機會,給他說「抱歉」的機會,用生命去懲罰一個人,太讓人難以承受。
我希望我的父母可以問問我今天在學校過的怎麼樣...問問我今天開不開心...聽聽我今天的生活...不要只告訴我社會的難處,多讓我看見社會的溫暖...不要只問我今天念書念的怎麼樣...在我疲憊的時候,陪我聽音樂,看電視,打電動...
接下來說一些覺得演戲不太好的地方,本集片尾茉莉說的話,我覺得有點無力,應該改成「媽咪,對不起,可是,我好恨你」,茉莉媽媽回「茉莉,對不起,媽對不起你,我只是愛你啊!」,要就狠一點,達到孩子對母親的控訴,但是劇本寫得有點弱。還有一個大重點,魏如萱演得好爛,我在看的時候就想,這到底是哪一國精神科醫生會這樣跟病人說話? 你這是在診治病人嗎? 而且死人是否還保有隱私權,這點我很疑惑,再者,高中生的監護人是父母,他要調精神科資料法律上是行得通的(應該吧...),邏輯拿出來用!!! 不要寫這種劇情,讓人很不爽。魏如萱一點都不像精神科醫生,她是演員,演技爛到我知道她是演的,為什麼要找她演戲? 藝人不看精神科的嗎? 精神科醫生這樣跟自己說話,憂鬱症不馬上發作? 之所以是精神科,代表病人的情緒需要發洩,醫生的最大的功用是傾聽,而不是刺激。概念很好,要說到好看嘛...以現在台劇的水準,本片算是不錯,放眼全球,我是覺得中間偏下,《13 Reasons Why》有點相似,它是校園霸凌,《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》是家庭霸凌。忘了說,我不懂為什麼最後要放孩子出生的場面,我很困惑,茉莉是因為流產所以自殺嗎? 還google一下,好像不是我想得這樣,這跟劇情超級不銜接,導演想要達....?
Comments
Post a Comment